加载失败
VIP

从“批把”到“琵琶”:我的名字来自西域

琵琶是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但你知道我们今天熟悉的琵琶是一件外来乐器吗?它的名字,也极有可能是音译而来。

琵琶最初被称为“批把”,指的是它的两种演奏技法:“批”和“把”。最早记录了这一名称的古文献是东汉末年经学家刘熙所著的《释名》。《释名》称它“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件乐器原本来自胡中,在马上弹奏。胡,在中国古代特指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也用于指代西域和中亚古国,如波斯(今伊朗)、印度等。由于当时并不知道这件胡地传来的乐器叫什么名字,便以它的演奏方式“批把”来命名——向前弹出的动作称作“批”,向后挑进的动作称作“把”。

那么“批把”又是如何演变为今天的“琵琶”二字的呢?从字形来看,今天所用的“琵琶”二字均为形声字,相似的字形还有中国乐器名“琴”“瑟”等。上方两个“王”字是“珏”的异体字,本意指“两玉相碰”,指代如玉器相碰一般悦耳的声音。这种字形证明,琵琶的声音如玉器碰般清脆悦耳。

除字形外,“琵琶”这一名称在历史上指代的具体乐器也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在早期文献中看到的所谓“琵琶”,至少存在三种形态,即四弦(曲项)琵琶、五弦(直项)琵琶和阮咸。这三种乐器在外形上既相似,也有较明显的不同,在下一讲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虽然这三种乐器的来源和活跃的年代完全不同,但它们被混称为“琵琶”的现象却一直持续到了唐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