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江苏 江苏音乐集

邹钟潮 / 周明军 / 刘长宾 2020-10-17发行
《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系列缘起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我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得到了经济发展、科技、便捷带来的福利,也失去了那些极其珍贵的原本不该失去的,比如母语,比如传统文化、传统音乐。那些妈妈教给我们的,奶奶、外婆教给我们的母语,以及一首首世代相传的古老的歌谣。
这些母语和歌谣有着家族的民族的深刻记忆,曾世世代代相传,直到传到我们手里。被时代遗忘,被我们遗弃,冷漠的任其消失,以过时没有流量的名义淘汰,无论曾经历千年、百年,多少风雨,即将遗失在我们手里。
我们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民族到底是贡献还是犯下过错,有多少遗憾缺失?需要从行动中解答。我想,从我做起,以一个普通音乐人的力量,以每个人的力量,将会汇集成河流,流入大海,让这些古老的语言和歌谣得以传承,直到生生不息!


叶云川 .瑞鸣音乐制作人
2020年8月16日


中国音乐地图
用音乐找回民族的记忆,从母语中寻找生命的缘起

音乐,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母语。它先于语言而生,诞生于最天然的心跳、身体运动的节律、胸腔与喉管的震动、原始的情感和万物之间流淌的声音。一个民族可能没有文字,但绝不会没有音乐,而它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风貌的最忠实的记载与反映,如一条鲜活血脉,源源不断输送着一个民族扎根所在的那片地层与地域的养分,和难以言状的印记。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失落了太多的记忆,然而从未有哪个时代,我们遗失得像今天这样迅速和难以挽回。可是当那些被一代代传唱、甚至历经千百年不衰的乐曲歌谣响起,一应模糊难辨、遥远难追的习俗传统、风土人情、文化面孔乃至自然风貌,便被重新唤醒,变得鲜活而清晰。这些歌谣,在今天面临岌岌可危的失传境况。因而瑞鸣对这些音乐进行采风式的收集、整理并录制,以国际级制作要求和水准,到当地民族文化之中广泛采撷、拾取那些最原汁原味、也最弥足珍贵的声音,来唤起亲切的民族记忆,并藉由音乐重连那与自然、与生命的脐带。

一种音乐地理的表达探索
地图所对标的风貌,旋律所触达的基石

对于中国音乐来说,五千年文化,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五十六个民族,数百种民族乐器,近千种戏曲剧种,构成了太过庞大而丰富的音乐体系,想要领略中国音乐的全貌,或找寻进入这个音乐世界的门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经历16年民族音乐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探索后,瑞鸣音乐发起“中国音乐地图”计划,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用地图的方式,对中国音乐整体尝试进行一种系统性的整理和表达,令本土也令国际上的每个人,能在地图索引中畅游中国音乐时空,藉由一首首乐曲,叩启地域风情,并被音乐引领着,溯洄于久远的历史河床,更容易也更立体地感受这浩瀚又神秘的音乐世界。
源于梦想和执着。2019年,瑞鸣团队在制作人、音乐总监叶云川的带领下,在录音大师李大康老师的指导下,走过全国十余省,在各地寻找到音乐厅、剧院等场地,运用世界级录音设备,以极高采样频率,录制下每个民间音乐人细微情感、呼吸和演奏演唱时的心跳,每一次瞬间的感动。本次实地录制历时近90天,参与采录的民间音乐人约580人,参与录制的演奏者中,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诸如罗凤学、张顺英、边巴扎西等,亦有常年巡回世界演出的民乐艺术家赵家珍、郭雅志等。涵盖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白族、彝族、朝鲜族等近40个民族,精心录制音乐1036首,涉猎西安鼓乐、江南丝竹、智化寺京音乐等百余流派的精选民族音乐曲目,包含传统音乐名曲诸如《昭君出塞》《出水莲》《高山流水》等曲目,也有如《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等少数民族音乐史诗。体裁涉及少数民族宫廷音乐、山歌、牧歌、渔歌、劳动号子、戏曲、说唱、器乐独奏合奏等多种形式;使用传统乐器多达213种,采集文字资料近30万字。

大者见大,微者见微

瑞鸣音乐17年历程,试图以微薄之力,在一步一个脚印的采风中重绘华夏音乐版图。这既是一桩很宏观的事,承载的不止是广袤的土地,它有波澜壮阔的民族记忆,大开大阖的历史时空,乃至风姿百态的不尽河山……然而它同时又非常幽微和细密,音乐能带领我们抵达多么细节而层次丰富的体验?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自然物宜,一个民族的性情、风俗和古老的信仰传说,一个个体的情感、故事与生活场景……它们都在音乐中自然流淌,对有心人娓娓诉说着。
而就这个音乐项目本身而言,它同样是当下的又是历史的,是宏大的又是细微的。我们用当代世界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保存最传统和原生的音乐资料,尽可能追求极致的专业和每一处细节上的考究,来完成一件宏大而规模化的事情,并令它具备一个国际性的视野和传播效力。
制作人、音乐总监叶云川,是享誉国际的著名音乐品牌瑞鸣音乐创始人,所制作的音乐曾获得国内外160余个奖项。录音指导李大康老师,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一级录音师、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除李大康老师外,参与录制的录音师近二十人,包括鹿楠楠、曹勐、杨震、张正地、陶煦等录音师。为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除完成了1036首乐曲录制外,项目全程以4k的精度三机位录制而成视频素材总时长约17000分钟,拍摄图片万余张,充分展现各民族音乐人个性特征、乐器的历史沧桑变化以及创作过程自由交流表达、传统敬业的精神,并将制作成1000条与乐曲、歌曲对应的音乐视频,以及符合民族气质的高品质数字音乐、唱片及书籍,传播到世界。

以国际级制作水准,记录最传统的声音中国

传统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发扬,民族的需要走向世界,传播就是民族音乐最好的保护方式。瑞鸣音乐将本次录制作品以高品质数字化制作、保存及国际化推广,建立起系统而立体的、兼具宏观与细微的中国音乐地图系列,以向世界提供认识、感受中国音乐独特魅力的索引指南,也为民族留存一份满载着记忆和故事的珍贵语本,提供了解并理解传统中国的音乐系统资料,为后世留下可供无限浏览的民族深刻记录。

曲底烟霞无限意,能不忆江南
——听见江南

小桥流水,青瓦粉墙的人家尽枕河,乌篷船从石拱桥下过,水声与橹声如梦意深缓悠长,总是有雨滴落檐牙,油纸伞,青石巷,草树苔痕、扶疏花木都在水汽里被浸润得发亮,而一日的晴光仿佛总在含碧的茶烟、和拢着香气的卖花声中开启。螺髻般的小重山,翠色蓊郁,散落在这河网密布的水乡泽国。江南,这在千百年来、无数人唇间心上被摩挲得温润含光的两个字,它不仅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域集合,不仅是东南鱼米之乡,天下财赋之地,甚至不仅是在诗文画意、风月无边中营构的灵秀嘉处,它在山水的温养和长久的人文积淀中,仿佛已化身为一个风雅蕴藉的精神象征,一个风景与诗意相交织的意境世界。
它曾是吴越故地连着云梦之泽;是六朝金粉,烟寺晚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花三月与青崖白鹿叫人辞谢公卿,水村山郭里有十年不觉的梦,而落花时节,它为天涯流离人提供重逢处。水软山温,旖旎多情的风光里,无数才子佳人折花寄柳、相思共赋,自南宋以降,它更是成为文人士大夫弦歌诗赋、水墨画卷中游心澄怀、洗却风尘的精神居所。而吴侬软语的清唱,丝竹管弦的清音,如水磨般细腻悠然,又情思曲折,传唱于渔舟、田埂间,回荡在相思明月楼上,也付诸于文人笔底烟霞,成为千年不绝如缕的背景音,也成为当地人性情的一部分。

渔舟依旧唱晚,平湖映照秋月

已知最早的上古短歌《弹歌》仍在江苏地带作为民歌《斫竹歌》流传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越人歌》至今将那深婉优美的情致传诵,而乐府歌辞中那唱不完的“清商曲辞”,吹梦西洲,莲叶田田,子夜四时,斜月绮窗,诉说着一个久远的吴歌传统,织成了早期的诗意江南。而循着古优戏传统,宋人词调与里巷歌谣在南宋初年于浙南地区形成了“南曲”雏形,并在明代诞育出“百戏之祖”昆曲,昆曲在各方面的高度成熟完备,又为后起的各种声腔剧种提供了丰富滋养的土壤。
在这片人文滋养深厚的土地上,从田猎渔歌、村坊小调到里巷歌谣、伶人曲辞,到雅集宴饮时的丝竹管弦之盛,都被择取、汇编进它的音乐脉络谱系中。苏州评弹、扬州小调、昆曲越剧、舟山渔歌……在今日依旧葆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些朗润、清丽的音乐中,一应民俗、传说、典故和秀雅的江南风光、活泼的生活情景依旧历历可见,而那些自久远年代流传下来的古曲、小调、弦歌,也仍能在这些民歌与剧曲中寻到形貌与痕迹。

曲目简介:
十五贯 见都 山坡羊 Fifteen Guans. Seeing the Capital. Mountain Sheep
戏曲 昆曲曲牌 民族:汉族 地区:江苏

笛:邹钟潮

流传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昆曲,在明代中后期于南戏声腔基础上,由昆山人顾坚草创,经魏良辅改革“水磨调”发展而来,继之无数杰出文人、曲家的创作投入,成为表演体系最完善、基础最博大深厚、影响极为深远的声腔剧种,有“百戏之祖”、“中国戏曲之母”的称誉,它唱腔极为细腻,唱念做打皆讲究蕴藉,对一应情致的描画细密入微,舞台置景简约完美,曲词文本典雅风流,在各方面都臻至传统戏曲艺术的极致,并哺育了一系列后来剧种。
昆曲中,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说法,说得便是《十五贯》,上世纪50年代时候,昆曲式微,艺坛凋敝,直到《十五贯》晋京演出,引发轰动。
《十五贯》以十五贯铜钱为引,讲述善断的清官况钟,发觉被判为勾结奸夫杀父谋财的苏戍娟及偶遇的熊友兰是蒙冤错判,力争缓斩,微服调查,智斗真凶娄阿鼠,并最终将他缉拿归纳,令案情昭雪的故事。这支便是《十五贯 见都》一折中,由昆笛吹奏的曲牌《山坡羊》,笛音清越悠扬,旋律整饬清明,《见都》一折中,正是况钟为民请愿,不惜与上官相抗,力争宽限数月,查明案情的剧情。

游园惊梦 万年欢 Peony Pavilion . Million Years’ Joy
戏曲 昆曲曲牌 民族:汉族 地区:江苏

笙:周明军

这支曲牌,是昆曲名剧《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归来,带着倦意,倚书台支颊小睡时,受花神牵引,入梦与柳梦梅相遇时候的过场曲。曲牌由竹笙吹奏,其音悠长而绵细,如梦魂萦绕,也如红线牵丝,将一双璧人系联一处。明快而婉转的曲调,如晴光历落、百鸟啁鸣的花园,而“万年欢”三字,就像一个绝好的兆头,长达万年的欢乐,不会更易的美满,仿佛是从一开始,就给予这段玄奇恋情的深深肯定与祝福。

中国大鼓之即兴曲 Impromptu Song of Chinese Drum
即兴曲 民族:汉族 地区:江苏

大鼓:刘长宾

对于任何民族而言,鼓都是最早、并带着原始气息的乐器。节拍,律动,是最初的音乐要素,我们的音乐来自身体这个共鸣腔,来自心跳的搏动,来自心意激昂处脚步的踩踏和手的击打,和断续有节奏的呼喝。鼓,从古到今,都是极单纯又极具召唤力的,仿佛身体不得不服从它的呼唤,即便中国大鼓,也是如此。
在这首中国大鼓里,仿佛只有简单的轻重不一的或缓或急的鼓点,然而,一组组意象奔涌着,唤起不同的场景和时空,融会着从远古的踏歌,到祀与戎的礼乐,到沙场征途,到宗祠寺庙,到诗词戏曲,到节日的热闹、壮士的高慨、到士子的静夜思怀、到人心极幽眇处的无数无声无息近乎潜意识的记忆。

千年编钟之即兴曲 The Impromptu Song of the Millennium Chime
即兴曲 民族:汉族 地区:江苏

编钟:刘长宾

金、石、土、革、丝、竹、匏、木,这在先秦高度成熟的八音体系,作为华夏正音和礼乐文化的根基,排在第一位的便是“金”,也即,钟与鎛。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那是来自两千四百年前的精美、完整、宏大的编钟,一钟双音,呈三度音程,跨五个半八度,音阶结构完备而精准……高超的声学技术,先进的音律水平,精美的冶炼工艺,一亮相便震惊世人,也给了人们探索、复原上古编钟音乐的可能。
这段编钟即兴曲,像从云雾开合、烟波浩渺、杳冥不知处处,穿越千载时空,遗音于此。如湘灵江上,如宗庙祭前,如千年前的王公或神明做了一个梦,梦到今天。思接千古。






录制成员:

制作/音乐总监:叶云川
录音指导:李大康
录音、剪辑:黄子瑞
混音:鹿楠楠
录制统筹:蓝宁飞
摄影:YC
录音地点:江苏苏州
录音时间:2019.11.20 — 2019.11.22


制作成员:

出品人:丁磊、叶云川
中文文案: 汪见殊
英文文案: 朱怡雯
文案编辑:魏娉婷
字体提供:仓耳字库
出品:瑞鸣音乐
鸣谢:国家艺术基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