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云南 傣族、景颇族、哈尼族民间歌曲乐曲集

罗霞 / 龚正 / 张文俊 / 马红海 / 梁欢 / 申莞蜻 / 郑强 2020-09-25发行
《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系列缘起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我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得到了经济发展、科技、便捷带来的福利,也失去了那些极其珍贵的原本不该失去的,比如母语,比如传统文化、传统音乐。那些妈妈教给我们的,奶奶、外婆教给我们的母语,以及一首首世代相传的古老的歌谣。
这些母语和歌谣有着家族的民族的深刻记忆,曾世世代代相传,直到传到我们手里。被时代遗忘,被我们遗弃,冷漠的任其消失,以过时没有流量的名义淘汰,无论曾经历千年、百年,多少风雨,即将遗失在我们手里。
我们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民族到底是贡献还是犯下过错,有多少遗憾缺失?需要从行动中解答。我想,从我做起,以一个普通音乐人的力量,以每个人的力量,将会汇集成河流,流入大海,让这些古老的语言和歌谣得以传承,直到生生不息!


叶云川 .瑞鸣音乐制作人
2020年8月16日



中国音乐地图
用音乐找回民族的记忆,从母语中寻找生命的缘起

音乐,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母语。它先于语言而生,诞生于最天然的心跳、身体运动的节律、胸腔与喉管的震动、原始的情感和万物之间流淌的声音。一个民族可能没有文字,但绝不会没有音乐,而它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风貌的最忠实的记载与反映,如一条鲜活血脉,源源不断输送着一个民族扎根所在的那片地层与地域的养分,和难以言状的印记。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失落了太多的记忆,然而从未有哪个时代,我们遗失得像今天这样迅速和难以挽回。可是当那些被一代代传唱、甚至历经千百年不衰的乐曲歌谣响起,一应模糊难辨、遥远难追的习俗传统、风土人情、文化面孔乃至自然风貌,便被重新唤醒,变得鲜活而清晰。这些歌谣,在今天面临岌岌可危的失传境况。因而瑞鸣对这些音乐进行采风式的收集、整理并录制,以国际级制作要求和水准,到当地民族文化之中广泛采撷、拾取那些最原汁原味、也最弥足珍贵的声音,来唤起亲切的民族记忆,并藉由音乐重连那与自然、与生命的脐带。

一种音乐地理的表达探索
地图所对标的风貌,旋律所触达的基石

对于中国音乐来说,五千年文化,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五十六个民族,数百种民族乐器,近千种戏曲剧种,构成了太过庞大而丰富的音乐体系,想要领略中国音乐的全貌,或找寻进入这个音乐世界的门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经历16年民族音乐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探索后,瑞鸣音乐发起“中国音乐地图”计划,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用地图的方式,对中国音乐整体尝试进行一种系统性的整理和表达,令本土也令国际上的每个人,能在地图索引中畅游中国音乐时空,藉由一首首乐曲,叩启地域风情,并被音乐引领着,溯洄于久远的历史河床,更容易也更立体地感受这浩瀚又神秘的音乐世界。
源于梦想和执着。2019年,瑞鸣团队在制作人、音乐总监叶云川的带领下,在录音大师李大康老师的指导下,走过全国十余省,在各地寻找到音乐厅、剧院等场地,运用世界级录音设备,以极高采样频率,录制下每个民间音乐人细微情感、呼吸和演奏演唱时的心跳,每一次瞬间的感动。本次实地录制历时近90天,参与采录的民间音乐人约580人,参与录制的演奏者中,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诸如罗凤学、张顺英、边巴扎西等,亦有常年巡回世界演出的民乐艺术家赵家珍、郭雅志等。涵盖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白族、彝族、朝鲜族等近40个民族,精心录制音乐1036首,涉猎西安鼓乐、江南丝竹、智化寺京音乐等百余流派的精选民族音乐曲目,包含传统音乐名曲诸如《昭君出塞》《出水莲》《高山流水》等曲目,也有如《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等少数民族音乐史诗。体裁涉及少数民族宫廷音乐、山歌、牧歌、渔歌、劳动号子、戏曲、说唱、器乐独奏合奏等多种形式;使用传统乐器多达213种,采集文字资料近30万字。

大者见大,微者见微

瑞鸣音乐17年历程,试图以微薄之力,在一步一个脚印的采风中重绘华夏音乐版图。这既是一桩很宏观的事,承载的不止是广袤的土地,它有波澜壮阔的民族记忆,大开大阖的历史时空,乃至风姿百态的不尽河山……然而它同时又非常幽微和细密,音乐能带领我们抵达多么细节而层次丰富的体验?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自然物宜,一个民族的性情、风俗和古老的信仰传说,一个个体的情感、故事与生活场景……它们都在音乐中自然流淌,对有心人娓娓诉说着。
而就这个音乐项目本身而言,它同样是当下的又是历史的,是宏大的又是细微的。我们用当代世界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保存最传统和原生的音乐资料,尽可能追求极致的专业和每一处细节上的考究,来完成一件宏大而规模化的事情,并令它具备一个国际性的视野和传播效力。
制作人、音乐总监叶云川,是享誉国际的著名音乐品牌瑞鸣音乐创始人,所制作的音乐曾获得国内外160余个奖项。录音指导李大康老师,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一级录音师、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除李大康老师外,参与录制的录音师近二十人,包括鹿楠楠、曹勐、杨震、张正地、陶煦等录音师。为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除完成了1036首乐曲录制外,项目全程以4k的精度三机位录制而成视频素材总时长约17000分钟,拍摄图片万余张,充分展现各民族音乐人个性特征、乐器的历史沧桑变化以及创作过程自由交流表达、传统敬业的精神,并将制作成1000条与乐曲、歌曲对应的音乐视频,以及符合民族气质的高品质数字音乐、唱片及书籍,传播到世界。

以国际级制作水准,记录最传统的声音中国

传统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发扬,民族的需要走向世界,传播就是民族音乐最好的保护方式。瑞鸣音乐将本次录制作品以高品质数字化制作、保存及国际化推广,建立起系统而立体的、兼具宏观与细微的中国音乐地图系列,以向世界提供认识、感受中国音乐独特魅力的索引指南,也为民族留存一份满载着记忆和故事的珍贵语本,提供了解并理解传统中国的音乐系统资料,为后世留下可供无限浏览的民族深刻记录。



踏虹彩云南境,聆万物有情有声
——听见云南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大河大川急泻千里,一气奔腾过横断山脉的十万大山,云岭山脉与元江河谷将这片彩云南境的神秘土地,分为地势迥然的东西区域,而北境与西藏交界处,梅里雪山巍峨绵延,耸峙入云,海拔高达6740米,到南部与越南接壤的元江出境口,包裹在原始密林中,海拔仅76.4米。纵横破碎的高山深谷间,散落着坝子与湖泊。它或许是中国最复杂多样的一片土地,也是无数人心中的云深秘境,世外桃源,是地平线处日月在心头停泊的家园。石林、土林、红土地、冰碛湖、梯田……幽兰与杜鹃怒放在横断山区的大山深处,大象、金丝猴、长臂猿和无数珍禽异兽徘徊在西山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凤尾竹掩映的竹楼畔,孔雀悠然踱步,而风花雪月的苍山洱海下,有万只彩蝶在泉畔翩跹……
这里的文化景观、民族风情的复杂、美丽乃至野性,毫不逊于它的自然生态,56个民族中的25个世居于此,各色原始信仰与世界四大宗教的信徒在此共生共存。三千年来,一个个古老民族从四方迁徙而来,与原住于此的部族交汇,井然有序地形成各自的聚居地,一个个古国如一颗颗明珠,在此兴盛又湮灭——无数传说中引入向往的古南诏国,于金庸笔下被屡屡提及的大理王国,曾与楼兰、夜郎齐名的神秘古国之一的古滇王国,作为百越一支的句町古国,传说中滇越乘象之国的勐卯古国,以及哀牢古国、自杞国、果占璧王国……好像这片土地的文明,如它的气候与地貌一般,自由、多变,难以归约在一个简明统一的脉络之下。然而,无论怎么风情殊异,这里的人们都有着同样的开放与友睦,当音乐响起,酒杯满上,或节日到来,人们都能绕着火塘或在村畔林间,手拉手围成大大的圆圈,对歌跳笙,仿若一家,亲密无间。

山水相连,心手相牵
不熄的火塘,不休的歌舞

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言,唱歌跳舞,就像吃饭喝水,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情。狩猎时,截一根木管吹奏,彼此呼唤就是一段调式,赶羊放牛时,摘一片树叶,在云天下悠然吹起,就能在呼唤牛羊回家,细小的竹片拉出簧牙,其声如蝉鸣,就是他们的口弦……在他们眼里,万物有情有灵,月琴会说话,口弦会唱歌,好像他们采撷自然中的各色声音,化成自己的音乐,在每个当下,自由流淌出最能抒情表意的心曲,与山谷、与树声、与阳光和月色、与鸟啼与虫鸣相应和与交织,他们藉由这歌舞,与自然万物共叙,与心上人传情。眼前的一应情景,心上的一应情绪,生活中的一应事物,没有什么不能入歌入乐,因而他们的歌曲包罗万象,涵盖着也一代代传递着他们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和生活图景的全部内容,因而他们有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祭祀时,过节时,婚丧时,劳动时,赶集时,待客时,聚会时,休闲时,恋爱时……各个村寨间,芦笙一响起便有不分老少的跳笙舞蹈,月亮升起时,林间有口弦、木叶与芦笙相应和的幽会情歌,青棚里有情浓的对唱和新嫁娘的哭别,红土地上有彻夜的酣然跳月,而火塘边的歌中,满载着祖先的记忆与古老的传说……同时,这里的每个民族,乃至民族不同的支系,就像有着自己的聚居地、信仰传说、节日习俗、建筑服饰和饮食习惯一般,也有着自己青睐而独树一帜的特色乐器、音乐调式、和歌舞传统。
在这片彩云南境,一座座蓊郁的山头好像永远有祥云环绕,永远有彩羽的群鸟盘旋飞过,落下一串串清越啁啭的啼鸣,而田头林间永远有歌乐声,这里的山川、云水、林木、鸟虫、各民族的人,好像汇成一首不息的盘绕的歌,一如最经典、流传最为广泛的跳笙舞,如山水相连般心手相牵,衔成没有尽头的圆,在生命慷慨的热力与充满希望的肯定中,不竭地跳着、舞着,踏着强劲而明快的欢畅节拍,团团联结,转着圈跳过酷暑与寒冬,穿过黄昏和黎明。、
欢迎大家随着音乐,来到彩云之南。

曲目介绍:
金风吹来的时候 When the Golden Wind Blows
作曲:马骏英 民族:傣族 地区:云南

牛角琴:罗霞

用牛角和椰子壳做琴筒的琴呜咽如诉,琴声绕着傣家的竹楼,明月如练天如水,秋风起了,秋凉像牛角琴声,一点点沁入心头,带了点丰熟的酒意,金风细细,敲打窗户,敲打凤尾竹的枝叶,风叶鸣廊,这傣家的秋,在月桂馥郁缱绻的香气中,万物醺然,是不是每个民族都对秋有着共通的思悟与情感?这个金色的如醉的季节,而傣家的歌,将这一点仿佛万古皆同的秋心,唱得那样熨帖,那样美。

月光下的凤尾竹 Bambusa Multiplex under the Moonlight
作曲:施光南 民族:傣族 地区:云南

葫芦丝:龚正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主要流行于云南德宏、临沧地区,据传是由中原的笙传入西南后演进而来,其形制是在一个天然完整葫芦底端插入三根竹管,竹管没入葫芦的部位各镶有一枚簧片,吹奏起来,葫芦便是气室,葫芦口便是吹口。
提起葫芦丝,或许很多人脑海里响起的都是这首施光南作曲、倪维德作词的名曲,甚至它构成了傣族乃至云南印象的一部分。旋律响起,就好像到了彩云之南,山水润目,凤尾竹竹影婆娑,清澈的溪流穿石破谷,孔雀在其间漫步,身姿窈窕的傣族的姑娘们戴着银饰、穿着长裙,笑声如银铃,竹林间还散落着一个个杆栏式竹楼,清夜,银色的月亮在一个个极为静谧的夜里一点点升上山头,升上凤尾竹的梢头,月光如练,也如那清幽而不绝于耳的葫芦丝声,穿林而过,盈盈流淌在山林、大地、和村寨间。

傣族古调 Dai Ancient Tune
即兴曲 民族:傣族 地区:云南

葫芦丝:龚正

勐养镇位于西南中缅交界处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这里是葫芦丝的故乡。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据传是由中原的笙传入西南后演进而来,其形制是在一个天然完整葫芦底端插入三根竹管,竹管没入葫芦的部位各镶有一枚簧片,吹奏起来,葫芦便是气室,葫芦口便是吹口。
在勐养江畔,葫芦丝的诞生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傣族青年桑亮思念在洪水中为救他身亡的爱人少玉,在江畔他们曾经一起种植葫芦与竹子的地方,他听到风过葫芦的呜呜声,便将这两种植物结合一起做成了葫芦箫,也就是葫芦丝,他夜夜对着江水吹奏,吹奏的曲调便成了最早的葫芦丝曲调——古歌。

勐养江畔 Mengyang Riverside
作曲:哏德全 民族:傣族 地区:云南

葫芦丝:张文俊

勐养镇位于西南中缅交界处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这里是葫芦丝的故乡。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据传是由中原的笙传入西南后演进而来,其形制是在一个天然完整葫芦底端插入三根竹管,竹管没入葫芦的部位各镶有一枚簧片,吹奏起来,葫芦便是气室,葫芦口便是吹口。
这首《勐养江畔》著名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先生对从勐养山歌改编而来的,几十年前,这里的人们在江畔看露天电影,回来的时候便在山头对唱情歌。葫芦丝细腻的旋律中,那由虚指颤音演奏颤动的“re”音,就像孔雀颤动的翎羽、风中摇曳的凤尾竹、和情人对视时颤动的心弦。

捉泥鳅 蹦蹦揣唻 Catch a Loach . “Beng Beng Chuai Lai”
民间歌曲 民族:哈尼族 地区:云南红河

演唱:马红海

哈尼族支系众多,如哈尼、豪尼、雅尼、卡堕、碧约、白宏等,并以穿戴的服饰加以区分。豪尼人的歌往往饱满而欢快。这首豪尼儿歌里,仿佛有着最朴拙、单纯的童年,简单朴素的节拍,却有种独属于孩子的沉浸式专注,没有实义的拟声词,稚拙地糅杂、复现着玩水捉泥鳅的游戏场景与心情,蹦跳、弹动的泥鳅、捕捉的动作、四溅的水花和极为简单的快乐。

父母恩 卡聘 Parents’ Loving-kindness . “Ka Pin”
民间歌曲 民族:哈尼族 地区:云南红河

演唱:马红海

哈尼族崇拜自然,也崇拜祖先,没有独立文字体系的他们将传说、将信仰和文化唱进了歌里,或织进他们的衣裳里。他们敬畏着他们的世系传递,敬爱着长辈,尊重爱恋着长养他们的父母并极为注重手足亲情。这首《父母恩》,哈尼人叫作“卡聘”,天真的男声响起,好像就把人带到了土掌房,火塘边,火光摇曳着,他展开喉咙,对着自己的兄弟姐妹吟唱,唱祖先传下来的古歌,歌里平实地叙说着对父母恩情的深深感念,悠扬舒展的回环乐段,夹杂衬字的长长咏唱,句尾意蕴不尽的绵延拖腔,和深隐不尽的内在情绪,好像这歌不会有结束,它将继续下去,扩充下去,在任何一个乐段被帮衬着,接续着,就这么萦回着,朴素地织在哈尼族的世代传承中。
哈尼族摇篮曲 阿变余扎 Lullaby of the Hani Nationality . “A Bian Yu Zha”
民间歌曲 民族:哈尼族 地区:云南红河

演唱:马红海

红河与澜沧江冲积下的滇南土地是哈尼族的聚居地,百千年来,他们在这里耕田,种茶,坡地、土掌房、火塘、龙竹、橄榄树、烟锅、古经等,都是哈尼族绵延不绝的原始承传,他们唱“哈巴”(古老的叙事歌),唱“阿基古”(山歌),唱“阿茨”(情歌)……当他们年幼时,火塘边,他们听着阿妈唱“阿变余扎”(摇篮曲)入眠。
摇篮曲在哈尼人心里,是他们的根调。旋律回环、摇曳着,像温柔起伏的波浪,母亲的歌,和推着摇篮轻轻晃动的温柔的手,安哄抚慰的气息,与千百年来流淌着滋养着他们的河水,好像并在了一处,无声诉说着那个根的来处。

文邦巴扎
民间乐曲 民族:景颇族 地区:云南

景颇巴扎:梁欢

云南西部德宏,与缅甸相邻,山川秀美,景颇族人与傣族人世居于此。一百多年前,苏格兰风笛由传教士传入,风笛在景颇语中叫巴扎,人们喜欢它亢亮劲拔的音色,觉得它与节日、庆典、迎宾的喜庆氛围相宜,将它迅速融入本地民乐当中。尤其在目脑节日及庆典上,这首《文邦巴扎》,常被演奏,来祭祀景颇人信仰中最高的天神——“木代”。
木代是天神、山神、太阳神,代表财富与幸福,庇佑人的安宁。传说景颇人是太阳的后裔,因而景颇贵族(山官)中有祭奠“木代”的传统,各类不同功能、类型的祭祀,均称为 “目瑙”。目瑙纵歌节上,四面八方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蜂拥而来,巴扎劲吹,锣鼓齐鸣,众人齐舞,声撼群山。在这象征力量与团结的雄健歌舞中,人们祈求木代及其它诸神保佑这片土地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在景颇族中,“目瑙纵歌”的字面意思就是大伙跳舞,它实为一种文化祭祀盛典,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囊括了景颇族的宗教、文学、舞蹈、音乐、工艺、民俗与渊源变迁。


景颇古调 Jingpo Ancient Tune
民间乐曲 民族:景颇族 地区:云南

吐良:龚正

这首古调由景颇族传承千年的特有乐器——吐良吹奏,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单孔直吹乐器。砍下一棵景颇山特有的糯竹,或截取一长节,或以长度相同粗细相当的两节相接,打通两端后,在中央开一个吹孔,由制作的艺人一边试吹一边根据音量、音节调节并确定吹孔两侧的长度,一支吐良就做成了,它的制作工艺也决定了每一支吐良都是独一无二的。景颇人在山间放牧、在劳作休憩时,吹奏吐良,或模仿山间的鸟鸣,或吹奏山歌小调,或抒发心中的爱情,也为集体的歌舞伴奏。那仅一孔的乐器,却有着两个八度的宽广音域,和自由多变的惊人表现力。在这支古调中,既能听到高音明亮清越如笛,也有中低音呜咽柔和如箫,而无论在哪个音域、如何表现,都是一般的清幽而灵动,就像景颇族所信奉的万物有灵,他们的音乐始终如一地呈现着一个充满灵气的未被祛魅的如世外桃源的山中世界。

欢乐的景颇山 Happy Mountain Jingpo
作曲:龚启生 民族:景颇族 地区:云南

吐良:郑强

云南西部德宏,山川秀美,景颇族人与傣族人世居于此,那里民间有种说法,“傣族住平坝,景颇住山头。”德宏毗邻缅甸,怒江奔流而过,横断山脉的南延将地表切割成瑰美的山原与河谷,景颇族人在这里耕作、繁衍四百余年,景颇山不是具体的某座山,凡是景颇族人居住的山头,就是景颇山。
此处,吹奏的是景颇族特有的传统乐器,土良,它近似于竹笛,但只中间有一个吹孔,竹管两头相通,就靠双手按这两段控制松紧,吹奏出清丽的旋律。
这首曲目,乐音起初就像黄鸟飞过平阔的水网经过的梯田,鸟的啼叫像清晨的光线一样破开山间缭绕的晨雾,阳光下水田整饬,稻禾青青,风中传来牛铃声,弯腰劳作的人们直起身,从半山腰可以望见山下的河谷,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旋律一转,从田间来到蜿蜒的山路上,让人自由而畅快地行走,仿佛走着走着就要跳跃起来,一座座竹楼掩映在凤尾竹与芭蕉树丛中,好像永远会有生起的火塘,永远会有酒肴的香气与不可磨灭的笑靥,永远会有在月亮升起的静谧夜气里,欢畅的歌舞、饮酒与闲话。

爱伲人摇篮曲 赫勒勒 Lullaby of Aini People . He Le Le
民间歌曲 体裁:摇篮曲 民族:哈尼族爱伲人 地区:云南

演唱:申莞蜻

红河与澜沧江冲积下的滇南土地是哈尼族的聚居地,百千年来,他们在这里耕田,种茶,坡地、土掌房、火塘、龙竹、橄榄树、烟锅、古经等,都是哈尼族绵延不绝的原始承传,哈尼族支系众多,爱伲人便是哈尼族的一个分支,世居于西双版纳。
在爱伲人家几乎永不熄灭的火塘边,母亲总是唱着摇篮曲哄着年幼的孩子入眠,如这首赫勒勒,颤动的旋律,带着十足的安抚、爱哄意味回旋着,那是模仿蝉的鸣叫,在夏日,爱伲人的干栏式竹楼里,这歌声与蝉声、夜风中哗啦啦的树声和在一处,在这柔和的声浪中,和母亲轻柔的摇晃、拍打中,孩子沉沉、安稳地睡去。


录制成员:

制作人/音乐总监:叶云川
录音指导:李大康
音乐顾问:刘晓耕
音乐统筹:刘洪健
录音:黄子瑞
混音:鹿楠楠
录制统筹:蓝宁飞
录音助理:禄璐
录音剪辑:谭凇
摄影:YC
录音地点:云南昆明
录音时间:2019.05.28-2019.05.30


制作成员:

出品人:丁磊 叶云川
中文文案:汪见殊
英文文案:朱怡雯
文案编辑:魏娉婷
字体提供:仓耳字库
出品:瑞鸣音乐
鸣谢:国家艺术基金

更多>
全部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