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云南 佤族民间歌曲乐曲集

肖依倒 / 罗凤学 / 尚泽三 2020-09-25发行
《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系列缘起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我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得到了经济发展、科技、便捷带来的福利,也失去了那些极其珍贵的原本不该失去的,比如母语,比如传统文化、传统音乐。那些妈妈教给我们的,奶奶、外婆教给我们的母语,以及一首首世代相传的古老的歌谣。
这些母语和歌谣有着家族的民族的深刻记忆,曾世世代代相传,直到传到我们手里。被时代遗忘,被我们遗弃,冷漠的任其消失,以过时没有流量的名义淘汰,无论曾经历千年、百年,多少风雨,即将遗失在我们手里。
我们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民族到底是贡献还是犯下过错,有多少遗憾缺失?需要从行动中解答。我想,从我做起,以一个普通音乐人的力量,以每个人的力量,将会汇集成河流,流入大海,让这些古老的语言和歌谣得以传承,直到生生不息!


叶云川 .瑞鸣音乐制作人
2020年8月16日



中国音乐地图
用音乐找回民族的记忆,从母语中寻找生命的缘起

音乐,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母语。它先于语言而生,诞生于最天然的心跳、身体运动的节律、胸腔与喉管的震动、原始的情感和万物之间流淌的声音。一个民族可能没有文字,但绝不会没有音乐,而它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风貌的最忠实的记载与反映,如一条鲜活血脉,源源不断输送着一个民族扎根所在的那片地层与地域的养分,和难以言状的印记。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失落了太多的记忆,然而从未有哪个时代,我们遗失得像今天这样迅速和难以挽回。可是当那些被一代代传唱、甚至历经千百年不衰的乐曲歌谣响起,一应模糊难辨、遥远难追的习俗传统、风土人情、文化面孔乃至自然风貌,便被重新唤醒,变得鲜活而清晰。这些歌谣,在今天面临岌岌可危的失传境况。因而瑞鸣对这些音乐进行采风式的收集、整理并录制,以国际级制作要求和水准,到当地民族文化之中广泛采撷、拾取那些最原汁原味、也最弥足珍贵的声音,来唤起亲切的民族记忆,并藉由音乐重连那与自然、与生命的脐带。

一种音乐地理的表达探索
地图所对标的风貌,旋律所触达的基石

对于中国音乐来说,五千年文化,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五十六个民族,数百种民族乐器,近千种戏曲剧种,构成了太过庞大而丰富的音乐体系,想要领略中国音乐的全貌,或找寻进入这个音乐世界的门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经历16年民族音乐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探索后,瑞鸣音乐发起“中国音乐地图”计划,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用地图的方式,对中国音乐整体尝试进行一种系统性的整理和表达,令本土也令国际上的每个人,能在地图索引中畅游中国音乐时空,藉由一首首乐曲,叩启地域风情,并被音乐引领着,溯洄于久远的历史河床,更容易也更立体地感受这浩瀚又神秘的音乐世界。
源于梦想和执着。2019年,瑞鸣团队在制作人、音乐总监叶云川的带领下,在录音大师李大康老师的指导下,走过全国十余省,在各地寻找到音乐厅、剧院等场地,运用世界级录音设备,以极高采样频率,录制下每个民间音乐人细微情感、呼吸和演奏演唱时的心跳,每一次瞬间的感动。本次实地录制历时近90天,参与采录的民间音乐人约580人,参与录制的演奏者中,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诸如罗凤学、张顺英、边巴扎西等,亦有常年巡回世界演出的民乐艺术家赵家珍、郭雅志等。涵盖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白族、彝族、朝鲜族等近40个民族,精心录制音乐1036首,涉猎西安鼓乐、江南丝竹、智化寺京音乐等百余流派的精选民族音乐曲目,包含传统音乐名曲诸如《昭君出塞》《出水莲》《高山流水》等曲目,也有如《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等少数民族音乐史诗。体裁涉及少数民族宫廷音乐、山歌、牧歌、渔歌、劳动号子、戏曲、说唱、器乐独奏合奏等多种形式;使用传统乐器多达213种,采集文字资料近30万字。

大者见大,微者见微

瑞鸣音乐17年历程,试图以微薄之力,在一步一个脚印的采风中重绘华夏音乐版图。这既是一桩很宏观的事,承载的不止是广袤的土地,它有波澜壮阔的民族记忆,大开大阖的历史时空,乃至风姿百态的不尽河山……然而它同时又非常幽微和细密,音乐能带领我们抵达多么细节而层次丰富的体验?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自然物宜,一个民族的性情、风俗和古老的信仰传说,一个个体的情感、故事与生活场景……它们都在音乐中自然流淌,对有心人娓娓诉说着。
而就这个音乐项目本身而言,它同样是当下的又是历史的,是宏大的又是细微的。我们用当代世界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保存最传统和原生的音乐资料,尽可能追求极致的专业和每一处细节上的考究,来完成一件宏大而规模化的事情,并令它具备一个国际性的视野和传播效力。
制作人、音乐总监叶云川,是享誉国际的著名音乐品牌瑞鸣音乐创始人,所制作的音乐曾获得国内外160余个奖项。录音指导李大康老师,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一级录音师、中国录音师协会理事。除李大康老师外,参与录制的录音师近二十人,包括鹿楠楠、曹勐、杨震、张正地、陶煦等录音师。为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除完成了1036首乐曲录制外,项目全程以4k的精度三机位录制而成视频素材总时长约17000分钟,拍摄图片万余张,充分展现各民族音乐人个性特征、乐器的历史沧桑变化以及创作过程自由交流表达、传统敬业的精神,并将制作成1000条与乐曲、歌曲对应的音乐视频,以及符合民族气质的高品质数字音乐、唱片及书籍,传播到世界。

以国际级制作水准,记录最传统的声音中国

传统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发扬,民族的需要走向世界,传播就是民族音乐最好的保护方式。瑞鸣音乐将本次录制作品以高品质数字化制作、保存及国际化推广,建立起系统而立体的、兼具宏观与细微的中国音乐地图系列,以向世界提供认识、感受中国音乐独特魅力的索引指南,也为民族留存一份满载着记忆和故事的珍贵语本,提供了解并理解传统中国的音乐系统资料,为后世留下可供无限浏览的民族深刻记录。



踏虹彩云南境,聆万物有情有声
——听见云南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大河大川急泻千里,一气奔腾过横断山脉的十万大山,云岭山脉与元江河谷将这片彩云南境的神秘土地,分为地势迥然的东西区域,而北境与西藏交界处,梅里雪山巍峨绵延,耸峙入云,海拔高达6740米,到南部与越南接壤的元江出境口,包裹在原始密林中,海拔仅76.4米。纵横破碎的高山深谷间,散落着坝子与湖泊。它或许是中国最复杂多样的一片土地,也是无数人心中的云深秘境,世外桃源,是地平线处日月在心头停泊的家园。石林、土林、红土地、冰碛湖、梯田……幽兰与杜鹃怒放在横断山区的大山深处,大象、金丝猴、长臂猿和无数珍禽异兽徘徊在西山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凤尾竹掩映的竹楼畔,孔雀悠然踱步,而风花雪月的苍山洱海下,有万只彩蝶在泉畔翩跹……
这里的文化景观、民族风情的复杂、美丽乃至野性,毫不逊于它的自然生态,56个民族中的25个世居于此,各色原始信仰与世界四大宗教的信徒在此共生共存。三千年来,一个个古老民族从四方迁徙而来,与原住于此的部族交汇,井然有序地形成各自的聚居地,一个个古国如一颗颗明珠,在此兴盛又湮灭——无数传说中引入向往的古南诏国,于金庸笔下被屡屡提及的大理王国,曾与楼兰、夜郎齐名的神秘古国之一的古滇王国,作为百越一支的句町古国,传说中滇越乘象之国的勐卯古国,以及哀牢古国、自杞国、果占璧王国……好像这片土地的文明,如它的气候与地貌一般,自由、多变,难以归约在一个简明统一的脉络之下。然而,无论怎么风情殊异,这里的人们都有着同样的开放与友睦,当音乐响起,酒杯满上,或节日到来,人们都能绕着火塘或在村畔林间,手拉手围成大大的圆圈,对歌跳笙,仿若一家,亲密无间。

山水相连,心手相牵
不熄的火塘,不休的歌舞

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而言,唱歌跳舞,就像吃饭喝水,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情。狩猎时,截一根木管吹奏,彼此呼唤就是一段调式,赶羊放牛时,摘一片树叶,在云天下悠然吹起,就能在呼唤牛羊回家,细小的竹片拉出簧牙,其声如蝉鸣,就是他们的口弦……在他们眼里,万物有情有灵,月琴会说话,口弦会唱歌,好像他们采撷自然中的各色声音,化成自己的音乐,在每个当下,自由流淌出最能抒情表意的心曲,与山谷、与树声、与阳光和月色、与鸟啼与虫鸣相应和与交织,他们藉由这歌舞,与自然万物共叙,与心上人传情。眼前的一应情景,心上的一应情绪,生活中的一应事物,没有什么不能入歌入乐,因而他们的歌曲包罗万象,涵盖着也一代代传递着他们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和生活图景的全部内容,因而他们有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祭祀时,过节时,婚丧时,劳动时,赶集时,待客时,聚会时,休闲时,恋爱时……各个村寨间,芦笙一响起便有不分老少的跳笙舞蹈,月亮升起时,林间有口弦、木叶与芦笙相应和的幽会情歌,青棚里有情浓的对唱和新嫁娘的哭别,红土地上有彻夜的酣然跳月,而火塘边的歌中,满载着祖先的记忆与古老的传说……同时,这里的每个民族,乃至民族不同的支系,就像有着自己的聚居地、信仰传说、节日习俗、建筑服饰和饮食习惯一般,也有着自己青睐而独树一帜的特色乐器、音乐调式、和歌舞传统。
在这片彩云南境,一座座蓊郁的山头好像永远有祥云环绕,永远有彩羽的群鸟盘旋飞过,落下一串串清越啁啭的啼鸣,而田头林间永远有歌乐声,这里的山川、云水、林木、鸟虫、各民族的人,好像汇成一首不息的盘绕的歌,一如最经典、流传最为广泛的跳笙舞,如山水相连般心手相牵,衔成没有尽头的圆,在生命慷慨的热力与充满希望的肯定中,不竭地跳着、舞着,踏着强劲而明快的欢畅节拍,团团联结,转着圈跳过酷暑与寒冬,穿过黄昏和黎明。、
欢迎大家随着音乐,来到彩云之南。

曲目介绍:
月亮升起来
民间歌曲 佤族情歌 民族:佤族 地区:云南

演唱:肖依倒

歌词大意:

每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就想起远方的阿哥。我心爱的阿哥,你在哪里,你有没有想起我,你可知道我的思念,皎洁的月亮就是我的目光,映照在你的胸膛。

在云南西南部的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佤族已在此世居两千余年,直到数十年前,这个古老民族仍保留着原始部族的传统风貌。对于佤人来说,音乐里流淌着他们的传说与记忆,他们的生活与习俗,而当表达爱恋时,订情或相思时,佤族男女便相聚对歌或各在一方唱起心头的绵绵情意。
这是一首佤族人经典的情歌,悠扬的曲调如柔美泛着黄色光晕的月亮,从林间升起,在缭绕的彩云间,随着目光、随着心的步伐轻轻移动。柔美而深情的女声舒缓地唱着,唱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就想起远方的阿哥,想象着阿哥也在对我思念。

佤族摇篮曲 天上的月亮
民间歌曲 体裁:摇篮曲 民族:佤族 地区:云南

演唱:肖依倒

在云南西南部的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佤族已在此世居两千余年,直到数十年前,这个古老民族仍保留着原始部族的传统风貌,早先,佤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音乐是他们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生活中交流与表达的直接方式,佤族人对本民族的音乐有着极强的认同。
轻柔的女声,低低哼唱着这优美的旋律,旋律悠扬而简洁,回环着如水波摇曳,如摇篮晃动。这是一首佤族古老而广为流传的摇篮曲,她哄唱着愿为自己孩子将月亮摘下的愿望和诺言,而她的歌声也一如银色的月辉在静谧的山林夜色中洒下,幽谧、柔和、明亮,带着令心安定下来的抚慰力量。相传很久以前,一位伟大的佤族母亲对着自己体弱的幼儿泪流满面,她将孩子放在摇篮里边摇边唱,唱得便是这首歌。
佤族打猎调 Hunting Tune of Wa
民间乐曲 民族:佤族 地区:云南

奔嘚:罗凤学

佤族是古老的民族,在数十年前他们仍保留着原始部族的传统风貌,神秘而古老的临沧秘境作为他们的聚居地依旧吸引着人们的眼光与步伐。佤族有着太漫长的狩猎传统,楸木制作而成的奔嘚,最初就是为山林中打猎时相互召唤、交流而用,这由奔嘚吹奏的打猎调,如从密林中传来的野性呼唤,仿佛仍能激荡我们血脉中的深沉记忆,好像我们仍是那沧源崖画中的一员。打猎调是属于密林的声音,那声音仿佛是森林中的自在物,万籁悄然的夜里,它如夜枭的啼叫,或风过树丛的呼哨,动物不为其惊扰,年轻的佤族猎人们隐在丛林中,夜色里,行动无声而迅捷,奔嘚彼此应答,彼此呼唤,那是他们的暗号语言,告知着彼此与猎物的方位。

薅秧歌 Hao Yang Ge
民间乐曲 民族:佤族 地区:云南

芦管:罗凤学

佤族是古老的民族,直至近代,仍保留着原始部族的传统风貌,狩猎、祭祀、刀耕火种……黑竹制的管子,芦苇做的哨片,上面开七个孔,下面开一个孔,就成为了佤族乐器,芦管。他们的音乐包括乐器本身及其音色,都有种极为古朴而又天然的原始感,因而直抵人心。田埂边,小伙吹一截芦管,悠扬而又节奏鲜明,秧田里,姑娘便伴着这节奏薅草,简洁舒朗的乐句在三度音程间轻快地跳跃着,既是劳动的旋律,又是恋爱的气息,明朗而又清新,如此流传成了如今这首《薅秧歌》。
521佤族敬酒歌 牛布耐
民间歌曲 民族:佤族 地区:云南

演唱:肖依倒

直到数十年前,佤族仍保留着原始部族的传统风貌,神秘而古老的临沧秘境作为佤族聚居地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光与步伐。直率、开阔的女声舒展着歌喉,仿佛将人带入繁茂的原始森林,阳光从枝叶中滤下。她唱着佤族祝酒的歌谣,这敬酒歌在佤语中名叫“牛布耐”,意思是“喝酒干杯吉祥如意”。歌中唱着龙潭的流水,佤山的森林,也唱着佤族的英雄江三木落,以纪念他的英勇、慷慨和公正,那也象征着佤族的民族精神。

狩猎者即兴曲 奔嘚奔嘚 The Improvisation of Hunters . “Ben De Ben De”
即兴曲 民族:佤族 地区:云南临沧

奔嘚:尚泽三

你或许没有亲身探访过临沧,去那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寨,那是完整保留至今的佤族群居村落,但你或许听说过沧源岩画,垂直的崖壁上,摄人心魂的红色颜料,三千年前的佤族先人们简练地画着狩猎、战争、放牧、村落…吹着号角的人、拉弓射箭的人、持棒与野兽互博的场景、和他们的祭祀与狩猎歌舞。
佤族人有着太过漫长的狩猎历史,狩猎像是他们基因的一部分,这首朴拙的狩猎者即兴曲,由楸木制作而成的奔嘚吹奏,奔嘚最初就是为山林中打猎时相互召唤、交流而用,乐曲好像直接将人带到西南边陲的丛林中,林木婆娑,你是那狩猎者,行动迅捷而无声,弓背在身上,弓弦随时就要拉开,旋律就附着在弓弦上,佤族人的眼睛,警惕地观察着所有的动静,包括风声、水声、光线与暗处悉索的野兽。
打猎歌和请到我家吃鸡肉饭
民间歌曲 民族:佤族 地区:云南

演唱:肖依倒

直到数十年前,佤族仍保留着原始部族的传统风貌,神秘而古老的临沧秘境作为佤族聚居地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光与步伐。佤族有着太漫长的狩猎传统,他们相信自己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以打猎为生。这首由清亮、率真的女声所唱的《打猎歌》,叙述着佤族人的生活场景:鸡鸣天亮,男人拿着打猎工具上山,女人挑水、在家做家务,打猎归来后,便烹煮猎肉,男女老少围成圈,边吃边打跳、唱歌。
热烈好客的佤族人总是用最美的歌、最好的酒,慷慨迎接所有的朋友。不论是亲朋好友,抑或远方的来客,走入佤寨,就被当作一家人,被亲切地招待。最朴实的问候便是,你们去哪里?有没有吃饭?没有就请到我家里吃鸡肉饭。那是佤族人自己最好的餐食。这率真、美丽而充满激情的女声,如温柔敞开的宽厚怀抱,唱出了佤族人的心声。


录制成员:

制作人/音乐总监:叶云川
录音指导:李大康
音乐顾问:刘晓耕
音乐统筹:刘洪健
录音:黄子瑞
混音:鹿楠楠
录制统筹:蓝宁飞
录音助理:禄璐
录音剪辑:谭凇
摄影:YC
录音地点:云南昆明
录音时间:2019.05.28-2019.05.30


制作成员:

出品人:丁磊 叶云川
中文文案:汪见殊
英文文案:朱怡雯
文案编辑:魏娉婷
字体提供:仓耳字库
出品:瑞鸣音乐
鸣谢:国家艺术基金
更多>